我们的风采
创业成果

    如今,创新创业成为了青年人的取向和追求。在重庆,各种创业资金和基金将橄榄枝伸向了青年创业者。譬如,共青团重庆市委主推的重庆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在为扶持对象输血(5万元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通过配备3年期每月不少于4小时的“一对一”导师辅导进行全程跟踪。这些受扶持的青年创业者是如何走上创业之路的?创业过程中面临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带着这些思考,5月12日,记者采访了青锋计划项目的扶持对象之一、青年创业者申青。

 

    喜欢游历常到国外淘货

  “考大学时,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话剧编剧专业,在面试时给拿了下来。”申青与记者一见面就不无遗憾地说,“后来我上了重庆工商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这个和我的爱好有很大的差距。” 申青至今还这么认为:没能被中央民大录取是“命运的捉弄”。

    从大学毕业后,申青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做了一年的文员,就没有继续成为上班一族。喜欢文字的她在家当起了专职写手。“我很喜欢过这样的日子,那时每个月只要接上几笔单子,就可以到处去旅游。”申青说。

    从那家设计公司辞职后,申青靠写稿收入,游历了长江沿线的九个城市。“苏州的缂丝,南京的彩灯,无锡的漆器,宜兴的陶,景德镇的瓷,湖州的笔,宣城的纸,万安的罗盘,南通的采蓝。”申青几乎在一口气之间数出这九个城市中的传统工艺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申青继续着她的长途旅行。虽然已经怀有身孕,申青还是计划在今年六月份去泰国清迈。“那边有朋友,每年一有空就会去那里。”申青似乎对清迈情有独钟,“我对那里的工艺半成品、旅游产品很感兴趣。那里的木雕半成品也很好,价钱也不错。”

    申青戏谑自己的这种行为“有点贪便宜”。在她的工作室里,还摆放着很多来自尼泊尔的面具等小工艺品。申青说:“2011和2012年我两次去了尼泊尔,一次是从西藏坐车去的,一次是从成都直接飞的加德满都(注:尼泊尔首都)。”

    申青的丈夫陈朴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在她的影响下,也加入去尼泊尔淘货的行列。“淘货是我们去尼泊尔的主要任务,但不完全是为了便宜。”陈朴说,“碰上好的东西她也舍得花钱,家里的羊皮面具她就花了大价钱。”

 

自学设计对手工有偏好

 

    也许是出于女孩的天性,申青从小对服饰设计就感兴趣。“我小时候就学着改衣服,在家当写手的那段时间里,除了去外地考察游历外,没事就自学服饰设计。”申青说,“我主要从网上看视频,看到好的样式和款式就保存下来,然后打印出来刻成模板。”

    在多次依样画葫芦后,申青在服饰设计上有了很大长进。对手工有偏好的她,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缝制围脖、坎肩、挎包以及裙装。“申青设计的服装典雅别致,与众不同,总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合伙人李好看来,申青在服饰设计上很有天赋。

    申青和李好原是广告公司的同事,是多年的朋友。“2010年,申青找到我,说是一起开家服饰设计类的公司,用手工缝制的真丝、苎麻面料的服装。”李好回忆起一起开办公司时的往事。

    “几年下来才逐步打开了局面。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对公司能走多远心里都没底。”申青说,“其实在找李好合办服饰设计公司的时候,我已经在手工创意设计和制作高端礼品上有过尝试。”

    原来在2009年,一个朋友找到她,让她为大渡口区设计一款对外交流的礼品。“我当时仔细研究了大渡口文化,发现里面有个‘义渡文化’很有意思。”申青说,“‘把好的东西引进来,把好的东西传送出去’就是对外交流工作的本位,于是,‘渡’字成了我设计这款礼品的核心理念。”

    接着,申青先是找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同学,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副画,然后跑到成都买来上好的鸡翅木做成一个古香古色的茶盘,然后一刀一刀地将画镂刻在茶盘上。“茶盘上的画还引入了《山海经》里的一个故事:黄帝的儿子和炎帝的书童厌倦了战乱纷争,一起坐船顺江而下。”申青对当时的创意记忆犹新,“我把他们顺江而下到与‘渡口’的概念进行了结合,这让对方的领导、客户很是满意。”

    后来由于人事变动,申青的设计的作品最终未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产品。申青说:“那次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却让我领悟到文化创意的快乐,也让我看到做重庆区县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也是从那时起我就下了决心组建自己的团队。”

 

在YBC帮助下转变思路

 

    “加入青锋计划前,我总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做事情的前提主要是为了维持基本生存,也很少与政府层面的人接触。”申青说到了自己被青锋计划项目扶持前的心态,“后来和团市委的同志接触后,发现他们做事没有功利性,一直在帮助我改变盈利状态,这让我很感动。”

    成为青锋计划项目的扶持对象后,申青开始在创业导师志愿者的指导下思考商业模式转变的问题。“我之前所做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多却很杂,没有自己主打的一样或几样产品,客观点讲整体思路有些混乱,因此无法做大做强。”申青说。

    在交谈中,申青将自己设计制作的桂花木材质的木梳与“谭木匠”做比。申青说:“我们用纯手工制作的木梳,价钱在300到600元之间,每个月充其量只能做10来把,其他人想复制都复制不了。”这的确与“谭木匠”的批量低价不可同日而语。

    “手工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手工成本高,工效低,无法成批量生产。”另一位青年创业者、铜梁龙绣的主推者陈洁也深有同感。“在很大比例上承载传统文化的手工制品,如何与飞速发展的市场对接,成为我们绕不过去的课题。现在,我和申青都遇到了瓶颈制约。”陈洁说。

    青锋计划创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开展项目巡诊,也发现了申青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正在通过青锋计划导师俱乐部等网络资源对她的转型发展进行指导帮助。申青说:“我最近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以荣昌夏布为原材料,设计制作与重庆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系列产品,使其逐渐成为展示古老巴文化的一个符号。”

    把古老的传统文化转译为当代的语言,让年轻人消除“重庆无文化”的误读,正逐渐成为申青的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