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感言:因为我对涪陵油醪糟的坚信和喜爱,甚至更多的是付出,这份情感,陪伴着我创业,让我一路前行。在经营方面,将小吃产业化、品牌化,是我做大做强的关键。
醇香的芝麻、酥脆的花生、糯滑的小汤圆搭配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会变成香甜可口、令人口水直流的油醪糟。早年,油醪糟是涪陵地区民间待客的一种饭前饮品。客人进门,主人就煮上一碗油醪糟,或在油醪糟里再煮上一两只荷包蛋,以表心意。而这一待客方式在一些地方也有“喝开水”之说。偶尔,这待客的油醪糟也会变成素的白醪糟,汤水取其本味,有纯正而扑鼻的酒香,略微入糖,香醇可口,香气满怀。
而她,这个土生土长的涪陵妹子,用了整整十八年的时间,把有着“涪陵第五大文化”美称的油醪糟,搬进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灰姑娘一样的地方土特产,天使一样地站到了全世界的面前。
土碗土灶摆夜摊,油醪糟走向商品化
孩提时代的袁朝辉,常听爷爷讲起这样一段故事:1916年,刘伯承元帅在“血战丰都”的战斗中受伤,被秘密转移到涪陵新妙镇养伤,得到了当时的“四川护国讨袁军”队长冉赞元(涪陵人,涪陵着名袍哥,袁朝辉的姑爷爷)的悉心照顾。期间,冉赞元之妻袁宗莲(即袁朝辉的姑婆),精心为刘伯承元帅熬制了一坛非常滋补的油醪糟,专供养伤补虚。刘伯承元帅夸奖这油醪糟味道特别好吃,他的伤势也恢复得特别快。
这个真实的故事,作为一个深深的情结,在袁朝辉儿时的心田种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吃到他们家祖传的油醪糟。
在涪陵的巴山渝水之间,袁朝辉渐渐长大成人,但那个儿时种在心底的梦想,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冥冥中一直牵引着她一生奋斗的方向。1994年,十七岁的袁朝辉,刚刚踏出高中校门,就带着家里仅有的几十块钱,独自一人离开了丛林乡干龙洞屋湾的老家,到涪陵去闯城。
袁朝辉闯城市的资本,说来既简单又幼稚,除了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油醪糟制作手艺和几十块钱外,什么都没有。她的想法是,找个地方摆个摊儿设个点儿,一碗一碗煮油醪糟卖。可她哪里知道,油醪糟在涪陵地区实际上已经盛传了一两百年,不说家家户户都有,至少绝大部分家庭都会做。都会做的东西谁又会舍得花这样的“冤枉钱”呢?
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要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所有人都喜欢。”可是那个时候的袁朝辉,恰恰不这么想。她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肯定都会喜欢!况且,还是刘伯承元帅都喜欢的呢!
幼稚和固执,在市场经济中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当袁朝辉不顾家人反对固执地在涪陵中山西路摆起夜摊儿卖油醪糟的时候,很快就印证了前面的那句名言。过往的人只看不吃,那些眼神仿佛在问,这种东西也能拿来卖钱?
没人吃肯定就得亏。天天亏,月月亏。不到四个月,她就亏得血本无归,身无分文,生活无着。
袁朝辉左思右想想不通,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会没人来吃呢?一天晚上她独自一人坐在长江边,郁闷、不解、困惑,脑子里闪过各种各样的悲情场面。也许是机缘巧合,一位在江边散步的老者看见了沉静中的袁朝辉,“咦?你不是那个在中山西路卖油醪糟的小姑娘吗?”
一番对话后,那位老者说,你知道现在的人为什么不来吃你的油醪糟?不是你做的不好,而是因为人们都还在为家庭的基本温饱而计算,没有多余的钱来消费这至情至妙的好东西。不过,你只要坚持做下去,稍作一下变通,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老人的一番话,犹如在黑暗中擦亮的一根火柴,在袁朝辉心里重新燃起火焰,温暖了她行将冰凉的梦想。
就在这时,一个让袁朝辉起死回生的机会来了。按照当时三峡农村移民的政策,土地被征用的人家,要房子就给房子,不要房子就补钱。一心想进城的袁朝辉觉得,反正是背离故土另起炉灶,还不如全家拿着补偿费进城去,换种活法。于是,她就把家里唯一的一笔救命钱,投资到了她难舍难离的油醪糟上面来了。
就这样,人们记忆中,中山西路那个油醪糟夜摊儿的灯又亮起来了,那诱人的油醪糟香气,再一次撞击着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美食美味的欲望。这样过了一年,两年,三年……正像那位老者所预言的一样,夜摊儿的生意一天天活了起来。一时间,到中山西路吃碗油醪糟,已经成了那个时期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那个她曾经幻想过千百次的,人们排着长龙等候吃油醪糟的画面真的奇迹般的出现了。袁朝辉笑了,笑得如此开心,如此甜美。
取法现代化工艺,油醪糟走向产业化
摆夜摊儿,毕竟不是袁朝辉最终想要的结果,那只是通往她终极梦想的一条路径,一种阶段性的策略。那位“油醪糟高人”在她低迷时曾经为她画的那个“饼”,早已深深地烙进了她的骨子里:让涪陵油醪糟像涪陵榨菜一样,走出涪陵,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而这对于一辈子安分守己的父母亲来说,无异于一个好高骛远的空想。但他们哪里知道女儿内心深埋的“鸿鹄之志”呢?更何况,家里的节余都买了房子,想做也没办法做。
当那个“梦想”在袁朝辉脑海里辗转过了两三年,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2002年,又一次梦幻般的机会像雨后甘露一样,来到她面前,这个机会还是移民。
由于袁朝辉家是临街房,根据当时“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三峡移民方针,房屋搬迁是要按商业门面来补偿的,数目不小。袁朝辉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不等不靠,自主创业,白手起家,寻找到了移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寻找到了合适的厂房,理清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同时把移民搬迁的房屋补偿款,全部投到了油醪糟现代化工艺生产上。就这样,在涪陵洗墨路,从此就有了第一条专业的油醪糟工业生产线,有了第一个油醪糟品牌——“袁朝辉牌油醪糟”,有了第一批包装精美的油醪糟礼品……涪陵油醪糟终于从一个土碗土灶的“灰姑娘”,脱颖成为了活色生香的“白雪公主”出现在了世人面前。2008年,“袁朝辉牌油醪糟”又登上了中国美食行业最高荣誉殿堂“中国名点”和“”中华名小吃“的荣誉巅峰,成为涪陵地区继榨菜之后又一饮食文化名片。而袁朝辉个人,也从当初那个怀揣梦想却又少不经事的农家女孩,成长成为了资产过千万的企业家,成为了涪陵油醪糟历史文化遗产最忠实、最执着的传承者和保护人。
借道“世博会”,油醪糟走向国际化
走进上海世博会,这是爱做梦的袁朝辉连梦都没梦到的一个梦想。
201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上午,一份来自上海世博会重庆世博组委会特色礼品的邀请函,就真的像做梦一样,飘到了她的面前。世博会,那是怎样的一个舞台?那是全世界工业、商业、科技大盛典。袁朝辉牌油醪糟,能与世界的品牌巨星们同台比肩,那是怎样的一份崇高荣誉?
其实在涪陵地方特产的名单上,就名气而言,或许涪陵榨菜比油醪糟要大得多。那么,这次重庆组委会为什么会先于涪陵榨菜而向油醪糟发出邀请呢?后来,袁朝辉才知道,这其中缘由,与一位曾经在涪陵插队的重庆知青的油醪糟情结有关。而这位知青,恰恰就是上海世博会重庆馆的重要规划人之一。
这位规划人饱含深情地回忆,他插队涪陵的时候,相过一次亲。而当时在涪陵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相亲习俗:男孩到女孩家相亲见老丈老丈母时,就有煮油醪糟荷包蛋定亲一说。据说,老丈母要是同意这门亲事,喜欢这个女婿,就会在第二天清晨,煮上一碗油黑带香的油醪糟荷包蛋,亲自送到未来女婿的床头,以表示女方家长同意亲事的意思。而如果要是相亲的男孩,在第二天没有吃到丈母娘煮的油醪糟荷包蛋,那就说明这桩亲事女方家长不同意。
结果,在第二天早上,这个知青吃到了那香甜可口的油醪糟荷包蛋,如愿以偿的娶上了他现在的妻子。对于他来说,那是一碗与他一生幸福有关的美味,又怎能不让他刻骨铭心和心存留恋呢?
当这位规划人得知涪陵油醪糟在历经漫长岁月后又焕发出新时代饮食文化光芒的时候,他甜美的记忆成为了他最想选择油醪糟的美妙动因。当然,这个决定还有另外两层含义,一是对袁朝辉执着坚守油醪糟文化本身的敬重,二是代表政府对三峡移民奉献精神的另一种奖赏。只不过,这份奖赏对于袁朝辉来说,来的是如此的幸运,如此的丰厚,如此的让人喜出望外。
而今,袁朝辉牌油醪糟正载着库区女孩最初的梦想和110万涪陵人民深情的期待,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前行。(涪陵团区委推荐)
专家点评:看到袁朝辉的创业经历,让我想起我的创业过程,坚定和执着围绕着这个坚强、聪明的女人。一碗小小的油醪糟,变成了一个大事业,一棵小小的树苗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她身上所具备的坚强、坚定、坚持、果断是她获得成功的关键,真心希望袁朝辉的事业能越做越大、越走越远!——牟薇(重庆君之薇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友情小贴士:重庆市齐圣食品有限公司以生产销售油醪糟为主,名下另有两家餐饮企业,以经营中餐、小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