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风采
创业青年

“青创故事汇”之三十六 | 张光华——不忘初心 蜗恒前行

重庆市巫溪县属于国家级重点扶贫区县,位于远离重庆主城的秦巴山区,而张光华的老家,更是生活在这边远区县的边远乡镇。


1989年,张光华十一岁,因父亲重病举债多年,所以超过了这个年龄应有的单纯。清楚记得,那天家里很多人,准备送父亲去重庆主城的医院治疗。父亲把比自己大3岁的哥哥叫到床前:“这些年治病,找亲戚东拼西凑,还找银行贷了一笔款,明天去做手术,有可能就回不来了。真回不来,以后你们长大,就是卖家神当土地,也一定要把爸爸的债还完,就是死了,人格都必须要。”


张光华没想到,第二天中午父亲就抱憾而去,那段话真成了他的遗言。也正是在这段遗言的支撑下,在哥哥辍学打工挣钱和妈妈务农,亲戚朋友帮助的情况下张光华完成了中等师范的求学之路,顺利参加工作。


1997年12月18日这天,参加工作还不到半年,可让张光华再次印象深刻。当地一家银行的信贷员找到张光华,告诉他连同原来父亲欠下的贷款和自己读书时欠下的学费,本息达到数万多元。当时农村教师的工资每月236元,一年不吃不喝也才三千多元,要还债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还不算这十年之中再次产生的利息。


“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偿还父亲的债务,这是我一生的责任。”是对父亲的遗言的理解;爷爷灌输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与伯父教育的“自力更生,男儿当自强”一直萦绕在耳边,彻夜不眠。


第二天,张光华找到信贷员,做了一个谁都无法接受的决定:虽然暂时无力偿还,但要把所有贷款连本带息转到自己头上,易贷转贷!


这个决定连信贷员都认为张光华傻,因为按当时的政策,贷款者去世可以申请少偿还。


“可我不能那样做,母亲太辛苦,哥哥十四岁就开始下煤窑供我读书,现在的债务我得扛起来,父亲的在天之灵告诫我必须担当,践行遗愿。”张光华目光坚毅。


于是,张光华开始了漫长的还债之路。


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张光华从小本生意做起,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之路。卖饮料,开摩的,卖凉面、卖日历,怎么赚钱做什么。


“只要有机会,都要去试一试,好几次都是血本无归,但每次我都会想起小时候逗玩过的蜗牛,不管你怎么阻止,它都会向前,虽然慢,但从没放弃。”皇天不负有心人,对于张光华而言,拼搏终于有了回报,事业开始有了小小起色。

2006年,张光华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开自己的公司。


在边远小城,一份稳定的收入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何况是一个才刚刚还完几十年欠款的穷家庭。“特别是母亲反对,但我能理解她,她说这么多年她还债还怕了,现在刚还完债,工资虽然不高,但小家庭过日子还是可以的。”张光华回忆起当时的决定,也十分感叹:“就是不甘心,想通过努力闯出一番事业来。”


虽说是开自己的公司,但全家只有几万元本钱,创业艰难。凭着做小生意时积累下来的人脉和口碑,张光华东拼西凑借了三十多万元,以四十多万成立了重庆大本营品家装饰。“借这么多钱也不是盲目的,当时县城开始搬迁,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装修装饰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张光华的敏锐与勤奋让他开始迅速积累第一桶金。


为了招揽业务和节省开支,张光华自己是采购员也是营销员,和设计员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跑,通宵达旦成了家产便饭:“请不起家政,儿子他妈来收拾办公室时,有次竟然发现里面留了18个方便面桶,那些时候,忙的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积累第一桶金后,张光华开始转向消防行业:“小城市,消防意识和设施建设都落后,这块不仅市场前景好,更重要的是做好了就真真正正在保障老百姓的安全。”


巫溪老县城有两千多年历史,地小人多,特别是小商品市场因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更是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商户的消防意识基本没有。“每天进出上万人,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张光华带着工程人员一店一铺做测算做动员:“硬骨头啃下来,后面就好办多了,2011以来,我们每年组织多家企业进行免费消防培训和演练,参加培训和维保的企业这些年没一家出现大型火灾。”


经过几年奋斗,公司发展成为集装饰、建设、劳务、消防、农业、传媒、文旅、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民营企业。2015年成功合作成立巫溪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开始通过资本运营服务当地微小企业和农村产业大户。连续多年,创利税近千万元,张光华个人也多次得到市县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事业小有成就,但张光华还不满足,开始向更大的目标奋进。


看准巫溪作为农业大县的基本特征,张光华在深入调研后收购重组了大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理所应当思考农民的出路,只有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业产业,才能让农民真正致富。”特别是全国打响脱贫攻坚的大战略后,张光华的大宁农业在该县田坝镇黄草、田坝村近百户户农民签订了核桃种植合作协议,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及种苗支持,建立了核桃种植基地。


为了让老百姓放心种植,张光华带领技术人员给大家开技术培训会,走了大部分种植家庭,特别是针对贫困种植户更是通过提供“支农支小”的扶贫贷款,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为扶贫攻坚贡献力量。“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和实作示范基地,请全国知名专家来进行培训,样样都得花钱,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们发财致了富,我们自然就能盈利。”

蜗牛爬行,总是最虔诚地把自己的身体俯向抚育自己的土地。


张光华亦如此。


初次接触公益是2006年,也是开办企业之初,和一位叫彭世忠的外地客商聊天时听他有出十万元做广告的想法。“当时我就‘怂恿’他,十万元做广告,就是石头丢入大海,如果设立一个基金助学,收获的或许更多。”老彭听取了张光华的建议,在巫溪中学建立了“家博士奖学金”。


“但真正自己开始第一次做公益是2008年,因为当时承接了县青少年宫   的装修工作,团县委领导找到我,说到巫溪最偏远的土城小学举行一个捐赠活动,可不可以出一份力。”张光华回忆:“当时没多想,以为就是捐点钱而已,可在捐赠现场那些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感到震撼。”“我虽然总共只捐助了一万多元,但他们回报给我的眼神中却充满了感恩。在一位孤儿家中,居然发现仅有的电器就是一颗电灯泡,那时想,如果当初父亲临走时有人这么帮帮我,是不是我家的日子不至于那么苦。”暗暗地,张光华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2011年,张光华找到曾经工作的母校白鹿中学建立“校友梦想奖学金”(为期10年),2013年又找到易溪小学建立“光华助学金”(为期10年);2016年,找到彭世忠接手原来的“家博士奖学金”。“‘家博士’我打算继续做60年,以回报彭总的知遇之恩,现在已经共资助了200多名学生,他们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在读博读研。”2017年加入重庆七中“慧源基金”;在助学路上,17年达到峰值,全年受助的奖学金学生105人;在响应共青团市委倡议的“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的活动几年来共实现学生梦想700多人;在红池露营基地联合共青团县委、教委、旅游局、关工委、红池实业公司携手主城教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留守儿童费用由张光华企业承担,为430名留守儿童送出人生第一个夏令营;每年提供近800个就业岗位,近100个实习或暑假工岗位,为职教中心学生提供实作岗位多年,累计实作人次2000人以上;积极引进美国太平洋海岸中学与巫溪中学校结兄弟学校,达到教育国际视野的目的;协助引进红池镇共青团市委帮助地龙项目,并为该贫苦合作社提供每年的学习经费;随共青团市委、重庆青商会去石柱中益、丰都三建、云阳泥溪、开州大进进行产业指导和帮扶,并且是重庆青商会帮扶巫溪红池镇与天元乡的扶贫先锋队联络人;免费为共青团下属的群体组织提供170平米5年的办公室……


17年公司管理层在越南芽庄度假,一导游抹黑祖国时张光华义正辞严的亮身份与输出“中国梦”的价值观,赢得随行员工好评与激起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自豪感;在最近随重庆青年企业家菲律宾考察时,面对台独分子亮剑,和随行企业家力挫分裂分子气焰;面对意外车祸的伤者积极组织救援,当围观群众问姓什么时,张光华回答“我是党员”……


不仅关心弱势群体,张光华的目光还开始注意身边的职工,周围的老百姓。“我们这种边远山区的企业,无法从外地吸引高端优秀人才,那就自己培养。”张光华介绍,目前下属的各个公司有长期员工137人,人人都报名参加了学历提高教育,个个都取得或在读达到专科水平。“不仅是文凭教育,比如水电、消防、安全等各个岗位,我们专门组织进行行业培训,现在所有职工每人都至少取得了两个以上各类资格认证书。”张光华有些自豪:“员工提高了,不管在不在我的企业服务,都是我们企业的骄傲。”


“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家的良知,何况我的曾经就是亲戚朋友,就是众多好心人的帮助。”张光华的企业定点资助贫困老党员,资助敬老院,慰问公安民警,参加抗震救灾,那里有需要出现在那里,那里有灾害出现在那里。“其实我的企业也只是刚刚起步,但这些年个人的捐助至少也有100多万,这是笔大钱也是小钱,关键是用在了刀刃上,用在了该用的地方。永远都记得父亲说过,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拥有真心、诚心、感恩之心,才能致千里。


当张光华参加“亚洲金融论坛”置身于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大会场,聆听世界各国金融大佬的侃侃而谈,风投的代表和张光华面对面谈判项目对接时;当参与投资的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的时候,红池坝的美景出现在400多家境外媒体时;当他的努力得到组织的认可和授予荣誉的时候,他说他再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蜗牛;他说在那一刻,他再次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再次感受到蜗牛的蠕动。


张光华,不忘初心,蜗恒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