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风采
创业青年
创业不是一时的冲动,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需要足够的动力、明确的目标、无悔的坚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旦具备,必能开创一番新天地。——张晓娇语录
 
破晓的晨光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空气里透着丝丝清冷。张晓娇爬出温暖的被窝,不由哆嗦了一下,麻利地穿好衣服站在梳妆镜前,将长发扎一个高高的马尾,急匆匆地洗脸刷牙后奔赴“办公室”——蘑菇大棚。
 
天才蒙蒙亮,张晓娇的蘑菇大棚里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摘菇、分类、装筐……才7点,张晓娇便和工人们将800斤新鲜蘑菇搬上了送货卡车。看着50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被采摘一空、想到第二天又会冒出新鲜蘑菇等待采摘,张晓娇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再次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看着眼前的红火景象,张晓娇的思绪回到了2007年的那个冬天。2007年的春节,当人们正倘佯在春节的节日氛围里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的时候,位于重庆市荣昌县的一户农家里,从东莞回家过年的张晓娇却心事重重……
 
创业基因,是遗传更是支撑
 
2005年7月,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张晓娇怀着激动的心情奔向了自己向往的地方——广东东莞。第25天后,疲倦的张晓娇终于找到了一份自己觉得不错的工作——在东莞最大的一家电子产品生产厂开发部做软件测试和校对工作。
 
张晓娇对工作格外的卖力,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提前完成一个项目,她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很快张晓娇就晋升为高级职员,良好的待遇也让张晓娇的生活变得滋润起来。只是在很多个夜晚,家、父母、故乡,还会不时的钻进她的梦里,她的心就像是被虫咬似的,一丝疼痛……
 
张晓娇是家里的独生女,孝顺的她,每年都要回家两三次,每一次回到家乡张晓娇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家乡荣昌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家乡让张晓娇萌生了放弃工作、回乡创业的想法。
 
张晓娇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将自己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中亲人的态度分成了明显的两派,父亲全力支持,母亲和其余的亲属受传统观念影响强烈反对。
 
“当初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的我,可以选择回到家乡每天按部就班的做一名教师,但为了想快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选择去大城市闯闯,对于离家的选择母亲本已经难以接受,现在她更不明白我为什么又要放弃已有的稳定工作回来做个农民;再者,父母供我上大学,已经欠下了不少外债,如今回来创业家里面实在是拿不出来钱”张晓娇说。
 
可父亲是张晓娇最坚实的拥护者,谈及父亲对自己创业的帮助,张晓娇不无骄傲地说:“就是因为父亲的创业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从小家境贫寒,我看着父亲一次一次地为了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努力自主创业,他开过菌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宁肯当个穷老板,不愿做个‘富丘二’,他说给别人打工有很多局限,创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不久,张晓娇毅然辞职回到了荣昌老家。
 
创业三步曲,一步一步稳步向前
 
张晓娇的父亲本是当地种植食用菌 “第一人”,可那个年代因供销社也参与到蘑菇的收购,读书不多的父亲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想不出更好的销售模式,一连亏损,被逼无奈菌厂倒闭了。张晓娇决定女承父业,继续做这一行。得知女儿的想法,父亲很是支持,但目前食用菌最基本是菌包原料的问题,父女俩决定先解决问题再建生产基地。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常识,他们开始尝试将笋壳笋节等废弃物再利用作为食用菌菌包原料。
 
创业第一步:技术攻关。张晓娇和父亲开始做菌包,他们将笋壳和笋节粉碎和除去水分后,拌上调和酸碱度的石灰,包装成30多个实验菌包。笋壳和笋节磨粉颗粒的大小,与石灰的配比始终不能让人满意,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菌包是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可是菌包只长绿霉菌,不长蘑菇,看着这一包包的菌包张晓娇就纳闷儿,各个环节都是严格按操作进行,到底问题出在哪?张晓娇天天在实验大棚蹲守,不免有点心灰意冷,可是父亲却鼓励她一遍又一遍的尝试。经过十几次的探索,“原来我疏忽掉一个大问题,植物和人一样,都是要呼吸的,呼进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棚内却似一个密封罐,排除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的释放,浓度过高造成鲜活的真菌不能生长,”找到问题的张晓娇果断的揭开大棚,让外界空气与棚内循环,试验终于成功,每个菌包长出了丰腴的蘑菇,二十几天未好好休息的张晓娇这才踏踏实实的睡了一觉。
 
创业第二步:资金筹措。技术障碍克服了,张晓娇便开始张罗起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事。为了能把基地建起来,她只得向亲戚朋友们求助,可提到钱,亲戚们就以各种借口推脱,就在此时,独自供女儿读书的小姨二话没说拿出了她在外打工的积蓄1000元钱借给了我,在她小姨的带动下,其他亲戚也相继借钱给张晓娇, 200、300、500,积少成多,加上张晓娇自己在工作期间的一点积蓄,约400平方米的菌种生产基地建起来了。最初资金有限,张晓娇只能购买少量的原材料,待生产出产品以后,再购买第二批材料。就这样循环往复,每一次都将成本和利润再次投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所创办的食用菌基地才初具规模。
 
创业第三步:市场营销。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张晓娇目光一直盯着当地的三家超市:新世纪、重百、老百姓超市。她希望通过大超市的平台来推广她的蘑菇,为后期建立品牌夯实基础。可超市对货源有严格的控制,进入很难。“当时我带着几箱样品找到了新世纪的生鲜采购部门,当他们知道我来的目的时,毫不犹豫的将我“请”了出来”。后来,不认输的张晓娇采取了不计成本,不谈价格,先入驻,再结算的方式与超市协商,新世纪超市经过严格抽样检查后,同意先入驻试试,其他两家超市也采取该方式接收了她的产品入驻。由于张晓娇的蘑菇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营养成分高、口感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创业为我,我为人人
 
2009年,张晓娇注册创办了重庆润蕈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扩建场地,购置新设备,扩大生产,张晓娇只得再次向亲戚朋友借钱。但是扩大生产后,流动资金需求量就更大了,在遇到市场原材料价格猛涨的情况下,张晓娇再次陷入紧张的困境。
 
祸不单行,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涨,作为原料的棉籽壳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并且时常断货,从最初的600元/吨,涨到2300元/吨。原料涨价产品必然也要跟着涨,涨价造成市场销量急速下降造成生产成本远大于销售金额,巨大的亏损,让食用菌种植陷入困境。
 
面对市场的巨大变化和前期努力的付诸东流,张晓娇心里压力更大了,自己赚的辛苦钱没了不要紧,可是亲戚朋友们借的钱可怎么办?想到有的亲戚为了帮自己连房子都抵押了,张晓娇急得茶饭不思。
 
但张晓娇并没有放弃。一方面积极的向行内前辈请教,缩小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向外寻求帮助。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通过荣昌团县委了解到张晓娇的具体情况后,即刻派人到张晓娇的蘑菇基地进行现场调研,研究帮扶办法,为她提供了 “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20万元专项资金帮扶,并安排一名创业导师对她进行一对一辅导,从创业理念、企业管理、项目实施、资源整合、市场营销、创业融资等方面为她“支招解难”。在资金和智力双重帮扶下,张晓娇终于度过了难关。     “经历了这次教训,明年我们会提前到棉花产地去了解棉籽壳的生产销售状况,并且在收获季节从原产地购置大量原材料囤积,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了。我准备年初在重庆设立几个鲜菇的出菇基地。”对于企业的发展,张晓娇心中有了更明晰的想法。
 
在忙着蘑菇生产销售的同时,张晓娇心中一直装着乡邻。为了方便返乡农民工和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公司的生产避开农忙时节,采取不定时计件等增加乡亲们的收入。对于愿意学习种植技术的乡邻,张晓娇还带着技术员免费教授新型种植方式。她还和16户参与生产销售食用菌的农户共同设立了世润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生产基地。
 
尽管已经是人们口中的“张经理”了,可是对张晓娇来说,她还是那个爱美、爱逛街的女孩,喜欢漂亮的高跟鞋和可爱的饰品。她说她有一个心愿:希望她的绿色、环保、高营养价值的蘑菇能端上更多人的餐桌。(荣昌团县委推荐)
 
专家点评:看张晓娇的创业历程,虽然经历了很多难关,但她一直坚持着,紧紧把握住技术和市场关口。在这个过程中,她或扩大生产规模,或缩小生产规模,拿捏十分到位。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生产规模不能说一味地扩大就是定论,有时候,退后一步也是前进的力量。——何镇初(重庆政通电讯有限公司董事长)
 
友情小贴士:重庆润蕈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食用菌。